提供各类资源免费下载,包括安卓软件、手机游戏、学习资料、办公PPT模板等
首页> 攻略资讯> web3.0> 法律真空:中国各省对扣押加密货币处置的困境

法律真空:中国各省对扣押加密货币处置的困境

中国地方立法机构已正式拒绝制定扣押加密货币处置的地方性法规,转而呼吁中央政府出台国家级监管框架。

这折射出中国全面加密禁令带来的必然连锁反应。

河南省称地方立法条件不成熟

拥有近亿人口的华中大省河南近日发布《涉案财物管理条例(草案)》审议报告。该省法制委员会承认虚拟货币具有财产属性并构成涉案财物,这一共识已在司法实践中确立。

但报告指出,中国对加密货币交易的全面禁令已清除所有合法交易平台。目前全国执法机构仍在探索处置方案,委员会认为这类新型扣押资产的管理不宜通过地方立法解决。

其结论显示公安部正在研究加密货币相关法规,建议由中央政府统筹处理以保持政策连贯性,避免在涉及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上出现冲突。

"这类新型涉案财物的管理更适宜由国家层面统一规范。"

法律与技术双重困境

河南省的审慎态度源于两大挑战。首先是数字资产管理涉及的法律与技术复杂性——从安全托管、价值评估到资产变现均存在巨大难度。中国各地监管部门的普遍担忧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包括河南在内的多省执法机构频繁预警利用稳定币实施的诈骗行为,这些涉及非法集资、洗钱等犯罪活动凸显了问题的高风险性。

其次是2021年加密交易禁令导致全国出现显著法律真空。禁令迫使交易所外迁,使执法机关资产处置工作复杂化。北京某法官近期证实了这一困境,指出法院缺乏明确的处置法律依据,导致实务操作标准不一。

耐人寻味的是,各地在此真空期采取了分化策略。北京执法部门开创性地建立了通过持牌香港交易所跨境处置的复杂通道。

北京市警方已成功测试精密处置机制:将扣押加密货币委托北京产权交易所,由专业服务机构进行检测、接收和流转操作,最终通过合规的持牌香港交易所变现。所得资金在完成外汇审批后兑换为人民币,存入警方账户用于依法没收或返还受害人。

河南的保守策略与北京的创新方案形成鲜明对比,表明虽然地方性解决方案正在涌现,但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统一的全国性法规将使处置流程更具可预测性、透明度与效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