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电路》生活用电PPT优秀课件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家庭电路》生活用电PPT优秀课件下载,共31页。
家庭电路的组成
家庭电路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实用电路。前几章我们做电学实验时,通常用干电池或学生电源等来提供电能,而家庭照明和家用电器所用的电能是从发电厂通过输电线输送来的。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 V。
当家庭电路需要修理时,必须断开总开关,这时室内全部电路与外面的输电线分离,可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总开关的后面是保险装置。熔丝(俗称保险丝)是简易保险装置,装在保险盒内。电流过大时熔丝会熔化,切断电路,对用电器起到保护作用。
现在新建居民楼电路中的保险装置一般采用空气开关,空气开关安装在电能表后,如右图所示。当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空气开关自动断开,切断电路,俗称跳闸。在找出电流过大的原因并把问题解决之后,重新闭合空气开关就可以了。在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之后,可以连接用电器。电路中还可以安装插座,许多家用电器可以接在插座上。
火线和零线
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一条叫作端线,俗称火线,另一条叫作零线。零线在入户之前已经和大地相连。
在家用电路中,知道进户的两条线哪条是火线、哪条是零线非常重要。常用的方法是用试电笔来判断。
一种试电笔的构造如右图所示。氖管中充有稀薄的氖气,两端是两个金属电极。当电极间的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氖气会导电。当电流从一个电极流到另一个电极时,氖气会发出红光。使用时,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的导线(手指千万不能碰到笔尖)。
如果被测导线是火线,电流经过笔尖、电阻、氖管、弹簧,再经过人体、经过大地,流到零线,与电源构成闭合电路,氖管就会发光。如果笔尖接触的是零线,氖管中不会有电流,也就不会发光。
试电笔中电阻的作用十分重要。氖管发光只需很小的电流,所以要在试电笔的电路中串联一个很大的电阻,约有一百万欧姆。由于电流很小,使用试电笔时尽管电流通过人体,也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洗衣机、电冰箱等用电器的电源插头有三条线(见右上图),其中一条接火线(通常标有“L”字样),一条接零线(标着“N”),第三条线标着“E",它是做什么用的?
原来,插头上标着E的导线和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插座上相应的导线和室外的大地相连(见右下图)。万一用电器的外壳和电源火线之间的绝缘损坏,使外壳带电,电流就会流入大地,不致对人造成伤害。
在新建的楼房里,控制插座的总开关上大多还装有漏电保护器(见右图)。正常情况下,用电器通过火线、零线和供电系统中的电源构成闭合电路,不应该有电流直接流入大地。
但是,如果站在地上的人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这时,总开关上的“漏电保护器”会迅速切断电流,对人身起到保护作用。
家庭用电
知识点一: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
组成:家庭电路一般由进户线(也叫电源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设备(空气开关等其他类型符合标准的熔断器)、用电器、插座、导线、开关等组成。
火线 零线:进户线分为火线(三相四线电路中的某一根相线,俗称火线)和零线(零线是变压器中性点引出的线路,与相线构成回路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 V电压,它们构成家庭电路的电源(火线和大地有220 V电压,零线和大地没有电压)。
知识点二:家庭电路故障的判断
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简称漏电开关,又叫漏电断路器,主要是用来在设备发生漏电故障时以及对有致命危险的人身触电保护,具有过载和短路保护功能,可用来保护线路或电动机的过载和短路。
故障分析:用电器之间、用电器和开关必须并联,开关串联在火线上。
当电路某处断开,电路中无电流通过,用电器不能工作,就是断路,包括用电器内部断路、火线断路、零线断路。造成断路的主要原因有电线断开、线头脱落、接触不良、用电器烧坏等等。
短路:发生短路是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之一,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构成通路就是短路。包括用电器外导线的短路和用电器内部的短路。造成短路的主要原因包括火线和零线用导线直接连接,在安装时致使火线和零线直接接通,或用电器内部火线和零线直接接通;电线或用电器的绝缘皮由于老化而破损,致使火线和零线直接接通。发生短路时,电路中的电阻很小,相当于导线的电阻,电路中的电流会很大。
过载:当同时使用的用电器过多(多个用户集中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的用电器或一个插座上使用多个大功率的用电器),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使电路中的电流过大,超过电路允许通过的电流,致使保险丝熔断或烧坏电能表或造成用电器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而不能正常工作。电源电压一定,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时,根据公式I=P/U可知,电路中的电流会过大。用电器由于长期使用或接线不当,造成火线和其他不能带电的导体直接或间接接触,就是漏电,容易造成触电事故。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2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