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PPT下载(第2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PPT下载(第2课时),共15页。
学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分析图表中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列表法整理信息的作用。
2.培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意识,并逐步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3.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探究新知
1.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条件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关键来解决问题。
2.学生在学习中,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技巧、经验来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等形式,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阅读教材例2的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你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水库放水开始时间是7:00,水库管理员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9:00的水位比7:00下降12 cm,11:00的水位比7:00下降了24 cm,13:00的水位比7:00下降了36 cm,15:00的水位比7:00下降了48 cm。
2.从已知的信息中,你发现了哪些数量在变化?哪些数量没有变化?
水位下降的总数在变化,时间也在变化,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
3.本题要解决什么问题?
照这样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个小时?
4.例题中“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题中为什么要添上“照这样的速度”?
“照这样的速度”就是按照前面8小时水位的下降速度计算。因为水位下降120厘米的时间肯定要超过8小时,8小时以后的水位下降的速度我们是不知道的,加上这句话以后,我们就知道8小时以后水位是按什么速度下降的了。
5.这道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可以先算1小时水位下降了多少厘米,再算下降120厘米需放水多少小时。
12÷2=6(厘米) 120÷6=20(小时)
6.想一想:求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应该怎样解答?
根据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可先算1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再算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
12÷2=6(厘米) 6×12=72(厘米)
7.阅读例题2与“想一想”,两题所给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异同?在解题方法上又有什么异同?
两题中,水位下降的速度是相同的,前面一题给出了水位下降的总高度,后一题给出了水位下降的总时间,而且所求的问题也不同。在解法上,都要先求出平均每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20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