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PPT优秀课件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PPT优秀课件下载,共37页。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作家作品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写法借鉴
1.说明条理性强。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文章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2.语言生动而准确。
课文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课堂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本文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