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PPT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氓》PPT教学课件,共21页。
导入
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个不衰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爱情存在,而“痴情女负心郎”更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千年前的一个“痴情女负心郎”的故事,感受《氓》中女主不幸的爱情遭遇。
作者介绍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氓》就是其中的一篇。
写作背景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在封建社会中那么强。春秋时期,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步确立,爱情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常识积累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
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
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
”“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
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和赋、
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称为“《诗经》六义”。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恋爱。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婚变。
第三部分(第六章):决绝。
思考讨论
1、学习恋爱部分:
(1)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2)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
氓:急躁ꢀ任性(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向往
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
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
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思考讨论
(3)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思考讨论
2、学习婚变部分:
(1)来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举例说明。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思考讨论
(2)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
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
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
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
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
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
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术魅力。
思考讨论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
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
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
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思考讨论
3、学习决绝部分
(1)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怎样的
性格特点?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思考讨论
4、《氓》中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①氓是一个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负心汉形象。
恋爱时,他真诚地求婚,两人订下婚约,充满浓情蜜意。婚后,随着女子容
颜衰退,他便渐渐变心,甚至凶恶地对待妻子,将她无情拋弃。诗歌从他婚
前婚后的变化中,展示了他用情不专、脾气暴躁的品性。
②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善良、真诚、勤劳、坚强的女性形象。
恋爱时,她面对氓的求婚,虽责怪“无良媒”,但还是情意绵绵地相送、劝
说,最后许诺婚期。这表明了女主人公的温柔、善良、真诚。婚后,她勤劳
持家,氓却用情不专,甚至待她凶恶,使她如梦初醒,决绝地与氓一刀两断
并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奋力反抗的性格表现,
展现了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思考讨论
5、《氓》中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作用?
《氓》中的对比手法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情感。
①人物对比。
如“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
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
关”,这是女主人公自身的对比。这些对比很好地塑造了氓前后不一、
反复无常,女主人公痴情、热情的人物形象。
②结婚前后对比
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是“言既遂矣,至于
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对比,刻画出氓无情无义的负心汉形象。
思考讨论
6、《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作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运用
比兴手法的好处:
内容上: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以桑叶的润泽与凋零分别比喻女子容颜的
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
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
两人感情枯竭之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
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
了她的勤劳。
思考讨论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
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
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
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
起过渡作用。
思考讨论
7、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物象,它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
谈你的理解。
①展现了情节的发展。
《氓》中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
子涉洪,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陨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
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思考讨论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诗中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想当初,女主人公送氓
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
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
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陨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
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③显示了构思的严密和巧妙。
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
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
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关联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将淇水作为
背景贯穿全诗,体现了《氓》在结构上的成熟,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写作特点
1、曲折生动的情节。
《氓》这首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叙写了自己从答应求婚,到出
嫁,再到最终被拋弃的过程。第一章,男子借“贸丝”之名前
来求婚,是故事的序幕;第二章,写女子出嫁,是故事的开端;
第三章,写女子由婚后生活得出的教训,是故事的发展;第四
章和第五章写两人的婚后生活和男子变心、女子被弃,是故事
的高潮;第六章,写女子毅然与男子决裂,是故事的结局。整
个故事曲折有致,带有浓厚的故事性色彩。
写作特点
2、鲜明突出的性格。
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这首诗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把人
物的性格一步步凸显出来。如“氓之蚩蚩”简笔勾勒出氓
的副憨厚老实相,“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直接将氓无情、
喜新厌旧、前后不一的性格展示出来,而“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则把氓始乱终弃的本质充分地暴露出来。这样,
氓的性格及其变化过程便清晰地展露在读者面前了。
写作特点
3、恰当灵活的手法。
诗歌的一、二、五章采用赋的手法讲述故事;三、四两章
则采用比兴的手法,表现女子内在的心理活动和鲜明的观
点态度;第六章结合赋和比兴的手法,刻画出女子决绝的
心理和坚强的性格。恰当灵活的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首诗
灵动活泼,摇曳多姿。
总结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
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
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
基础。 伟大爱情,要讲求奉献,能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小试牛刀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从西周初期到春
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另一方
面则用于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
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⑤③④②B.③⑤④②①C.②④①③⑤D.①③⑤②④
小试牛刀
答案:D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第一空应填的句子与“但”前面的语句为转
折关系,故①句应为首句。由⑤句中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及第三空后
的句子可知第三空应填⑤句。由③句内容与⑤句内容形成并列关系,可
推知第二空应填③句。②句与“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一句联
系紧密,故第四空填②句;ꢀ④句是对⑤句的举例说明,可作为尾句。故
正确的排序应为①③⑤②④。
小试牛刀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橫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
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__________。有了汉字,才有了唐
诗的激情洋溢,②__________,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
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
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③__________。人们的
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
味了。
小试牛刀
答案: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 宋词的婉转清雅; 古老的
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由前文的“
不仅仅是”和后文中的“唐诗”“元曲”“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悛
逸字体”可知,ꢀ①处应填表示递进关系的语句,说明汉字在中华文化
中所起到的作用。由“唐诗的激情洋溢”“元曲的灵动俏丽”可知
,②处应填宋词的特点,与上下文构成排比。由“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
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可知,③处应填信息时代人们的这一习惯
对汉字产生的影响。
小试牛刀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
《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B.②④①⑥⑤③C.③④①⑤②⑥D.④①②③⑤⑥
小试牛刀
3.答案:C
解析:联系后文“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
分析可知,⑥排在最后,据此排除A、B两项。正因为《诗经》“收
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所以才会被称为《诗三百》,故③
应在④前,据此排除D项。故选C。
小试牛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
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升了诗歌鉴赏水平。
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
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中央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中央对所
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要求我们的政府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
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小试牛刀
答案:B
解析:A项,缺少主语,“通过”与“使”删去其—。C项,
句式杂糅,可删掉“根据”。D项,搭配不当,不能说“加强执
政能力和水平”,可改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谢谢观看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7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