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PPT免费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道难》PPT免费课件,共22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 鬼神。”(杜甫)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他性格豪迈,渴 望建功立业;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 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诗风 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他 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 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 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 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 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诗歌风格为沉郁顿挫。
解题:《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 的瑟调曲,《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 言铜梁、玉垒之阻。”这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 蜀道的艰难、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难》是他 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 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
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 关隘众多。
诗中哪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个中心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课文的哪里 出现?
诗眼是全诗的中心。既然每一段都有中心句,有诗
眼,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三段围绕着“难” 字,分别道出蜀道“难”在何处?每一段分别有哪 些依据证明“难”?
第一处,开辟之难。 第二处,渡越之难。 第三处,安居之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直接抒情)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用典)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虚实结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侧面烘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直接描述)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想象夸张)
鉴赏开辟之难。
开辟之难表现在哪里?
史上无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先祖牺牲: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神仙难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万物难越: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极险极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 手抚膺坐长叹。
浪漫主义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梦幻般的 山水奇境:
l 有历史有现实 l 有高有低 l 有动物
l 有远景有近景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行先问归程,暗示:不可行) 畏途巉岩不可攀。(高、险)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渲染:听觉、视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比喻)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高、绝) 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听觉、视觉)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险)
鉴赏渡越之难。 古代诗歌的描写: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渡越之难难在哪里?
氛围恐怖: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视听结合。
地势险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 石万壑雷。视听结合,由上及下。
总之,这里很“险”:阴森恐怖,惊心动魄。
鉴赏安居之难。 安居之难体现在哪里?
易守难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形势易转: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 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社会氛围恐怖)
这样写安居之难的目的是? 这些事情是已然发生的吗?
小结:三处蜀道难,由历史到现实到未来,由自然到 社会,层层展开,而中心句在其中起到了沟通连接的 作用和一唱三叹的效果。这也是本诗被称道章法灵活 的原因和被称为气象宏伟的原因之一。
“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於 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欧阳修《太白戏圣俞》
品诗艺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内容 :
运用反复、想象和夸张,用典、虚实结合、正面描绘、侧面烘托、 浪漫主义的描摹
惊心动魄语言:
长短句错落,语言奔放不停换韵,自由不羁
巧妙的章法结构:
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悟诗情
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诗歌主旨 的认识。
古人观点:
危房杜说:《新唐书·严武传》中说“李太白作《蜀道难》,乃为房、 杜危之也。”
刺章仇说:沈括《梦溪笔谈》卷四认为,《蜀道难》之寓意应是“李 白集中称刺章仇兼琼”。
讽幸蜀说: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奔 蜀,朝野以为不可,李白此诗,谓“侧身西望长咨嗟”,叹“问君西 游何时还”,实为感唐玄宗幸蜀事而作。
咏蜀说: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 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 成篇,别无寓意。”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 时房管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管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管因得罪降官, 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慕府中,任节 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 李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新唐书》这一段记载 是从唐人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可知唐代人对《蜀道难》的写作 背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官方正史,就肯 定了它的正确性。
但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肃宗末年,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肃宗的最后 一年,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当时李 白远在江东,似乎来不及知道房管,杜重在严武部下的情况。而目从杜甫写 赠严武的诗来看,他们的关系未必坏到如此。
因此,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管、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 都有矛盾。
今人观点:
重申讽幸蜀说:俞平伯《〈蜀道难〉说》力主此诗乃讽明皇幸蜀之作。
重提“讽章仇”说:王仲荦在《隋唐五代史》一书中断言:“天宝末, 杨国忠自领剑南节度大使,以章仇兼琼为副使,代镇成都。安禄山起兵, 国忠劝玄宗入蜀,李白以为西川不是割据的处所,故有此作(指《蜀道 难》)。”
“送友人入蜀”说: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一书中用“剥皮抽筋法”, “集中”全诗的骨干句子,即“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 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等,亦“把此诗定为赠入蜀友人的诗 ”。
寓“仕途坎坷”说:郁贤皓《李白丛考》认为,此诗乃以蜀道之难寄寓
人间行路难仕进难之感慨。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 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 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 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 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 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 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 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 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