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PPT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PPT下载,共36页。
你了解“阿Q精神”吗?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主要作品,了解《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
2.梳理选文中阿Q精神胜利的主要方式,明确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3.理解作者揭露的辛亥革命后民众愚昧、麻木、自我麻醉的弱点。
4.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鲁迅作品讽刺幽默的艺术风格。
01
必备知识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
们称为“民族魂”。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
迅”是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名。1902年留学日本。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
育部任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诗歌、译作
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2.写作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
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
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辛亥革命虽然推
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
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制度,辛
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
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鲁迅先生以锐利、深邃的眼光,深刻的
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词语积累
形状:
履历,事迹。
口讷: 嘴笨,言语迟钝。
塞翁失马: 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穿凿:
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某种意思。
如有所失: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出言无状: 说话超越了本人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托庇: 依赖长辈或有权势者的庇护。
02
自 主 、 合 作 、
探 究 学 习
任务一ꢀ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一、阅读第二章,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
阿Q怎样的心态?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
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
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
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
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
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
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
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
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
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
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
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
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
一投降怎样理解?
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
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
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
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
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
”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
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
“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
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
“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
思想了。
任务一ꢀ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二、阅读第三章,回答下列问题。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
是为什么?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
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
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
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
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
一筹了”?
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
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
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
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
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
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
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
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
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 一词妙在何处?
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
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
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
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
”,他们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
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
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
同情心。
任务二ꢀ探究阿Q的形象和意蕴
1.结合第二、三章阿Q的表现,说说阿
Q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造成阿Q病苦的根源在哪里?阿Q的
“精神胜利法”是不是农民身上独有
的?鲁迅塑造阿Q的形象,用意何在?
1.结合第二、三章阿Q的表现,说说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形象。
阿Q受着深重的剥削和压迫,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个落后、
不觉悟的贫苦农民典型。精神胜利法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这也是阿Q落后不觉悟的重要原因。节选部分体现了他的主要
性格特征: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
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悲怯,敏感禁忌又麻木
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2.造成阿Q病苦的根源在哪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是农 民身上独有的?鲁迅塑造阿Q的形象,用意何在?
(1)阿Q之所以不能反抗,而又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这是封建
的反动统治阶级对阿Q政治上的迫害和思想上毒害的结果。
(2)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
只是农民才有的,它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阿Q是整个国民劣根性
的集大成者。“精神胜利法”成了那个时代国民的“普遍弱点”。
(3)《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
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任务三ꢀ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
(1)夸张、漫画式手法。
ꢀꢀ儿子打老子,自己打自己嘴巴,这样的行为 看,
似乎都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夸张处理 洋鬼
子这个人物,他的言行也明显是用了漫画式的笔 的,
因为鲁迅也同时想把他当作一个象征,要用他来 许多
投机的革命党人。
任务三ꢀ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
(2)白描手法和出色的心理描写。
①白描。如:“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 前—
—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简单的几笔 在精
神胜利法的支配下“目空一切”“永远得意”的面 了读
者的心中。
②心理描写。他的欺人与自欺,他的忧愁与得意, 象,
种种心态都跃然纸上,使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怯懦与麻木。
任务三ꢀ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
(3)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如说阿Q认为自己头上的癞疮疤是高尚的光 却”
说成祖传的宝贝,把欺负小尼姑认为是勋业等, 运用,
收到了讽刺幽默的效果;再如“酒店里的人也九 ”运
用仿词手法,讽刺了人们的麻木冷漠。
课堂小结
节选部分集中展示了阿Q的种种精神胜
利法,揭示了精神胜利法的实质。讽刺
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
落后、麻木不仁的思想状态,揭露和讽
刺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
麻醉和毒害,表达了作者唤醒沉睡的民
众的强烈愿望。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有关作家评论《阿Q正传》的材料,探讨我们生活中“精神胜利 法”的翻版现象。
ꢀꢀ作家张天冀《论〈阿Q正传〉》里,更是急切地呼吁,“我们民族中的这每一个 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 身上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如果听任每一个人身上的“阿Q气” 任意发展,就“多多少少总会使我们民族在进展中受到拖累,甚至或是受阻碍的”。 ——这样,我们就进一步发现:阿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当《阿Q正传》还没有在《晨报副刊》连载完毕时,茅盾就认为“《阿Q正传》 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 这人很面熟”“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品性,又是中国上 中社会阶级的品性”。他在后来写成的《读〈呐喊〉》中,进一步提出“我们不断 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 ’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 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 ’的分子”“我又觉得‘阿Q相 ’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独 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中国是一个封建政权、封建思想和文化统治了几千年的国家,封
建意识不可能一下子从人们脑中完全清除,用鲁迅的话说,是积
习太深,以致产生了巨大的惰性。又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反
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当年存在于阿Q身上的落
后意识和精神病态也不可能从今天或明天的人们身上消除得无影
无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当前乃至以后的一段时
期内,在许多人身上,“阿Q精神”虽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却依
然还可能时时见到其影子。
我们学习了《阿Q正传》,不仅认识到阿Q这个人物形象反
映出的国民的劣根性,而且能分析评论自己身上或者我们身
边的阿Q精神,我们要时时思考: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逆
境时有无自欺欺人?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强者面前有无
自轻自贱?从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我。读名著,就是与贤
者对话,让我们遨游于名著的海洋中,摄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锻造一个新的自我!
感 谢 观 看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