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PPT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PPT教学课件,共60页。
素养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和鲁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创作思想。
2. 分析阿 Q 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其“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3. 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4. 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是其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
所用的笔名。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
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
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
称赞:“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者简介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
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小说作品“多
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
民的精神“病苦”。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
和危机。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
”和“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这种对立在《孔乙己》《祝福
》《狂人日记》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鲁迅的小说在叙述方式上,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的形式。在这种模
式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
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
互驳难的性质。在叙述语言上,鲁迅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
约、凝练的风格。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
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又广泛借
鉴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
试图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
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等),以及“戏剧体小说”
(《起死》等),等等。
题目解说
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篇小说模拟
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结构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
”,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
Q。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为舞台,描写了这个人物可怜、
可笑而又可悲的一生,寄寓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
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
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统治者
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
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
奴才和顺民。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的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
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
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 Q 正传》的写作背景。
阅读链接
《阿Q 正传》内容简介
《阿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 虽然干起活
来“真能做”,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小说共分九章,本课节选了其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其他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序》:作者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出阿Q 这个人物的轮廓,顺笔讽刺了当时的文
人和遗老遗少。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 勾引赵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混乱;阿Q 全部财
产被扣压,又向赵府赔罪。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未庄人不再雇阿Q 打短工,阿Q生活难以为继,决定离开未庄。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 回到未庄,兜里有了好多钱,有很
多衣服,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后来阿Q说他给小偷打下手,又遭到人们的嘲笑。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 觉得自己
也成了革命党,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但结果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革命了,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阿Q 十分不满意,
他也想加入革命党,却被假洋鬼子撵了出去。赵太爷家遭抢劫,阿Q 眼睁睁看着革
命党进进出出地搬东西。
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人的恐慌。事件发生四天之后,
阿Q 被抓起来送到城里的监狱,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审判,糊里糊涂地被处死。
阿Q 精神胜利法
“阿Q 精神胜利法”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
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阿Q精神胜利法”
纯然是奴隶们在失败面前闭上眼睛,用瞒和骗制造胜利的幻觉麻醉自
己,把奴隶的屈辱和失败的痛苦变成精神上的自满自足,从而使自己
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隶。阿Q 的精神胜利是变态的反抗,是愚
昧麻木的表现。“阿Q 精神胜利法”正是旧中国病态社会的产物,是
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等级制度的产物。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价
罗曼· 罗兰在给友人的信中,关于《阿Q正传》,他是这么说的:
这是乡村中的一个穷极无聊的家伙的故事。这个人一半是流浪汉,困苦潦倒,
被人瞧不起,而且他确实也有使人瞧不起的地方,可是他却自得其乐,并且十分
自豪(因为一个人既然扎根于生活之中,就不得不有点值得自豪的理由)。最后,
他被枪毙了,在革命时期被枪毙,不知道为什么。使他郁郁不乐的却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当人们叫他在供词下边画一个圆圈时(因为他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他的
圆圈画不圆。这篇故事的现实主义乍一看好似平淡无奇。可是,接着你就发现其
中含有辛辣的幽默。读完之后,你会很惊异地察觉,这个可悲可笑的家伙再也不
离开你,你已经对他依依不舍。
课文探究
1.请分析概括课文节选两章的内容。
【分析】
第二章ꢀ优胜记略:通过对阿Q自吹“先前阔”“儿子阔”,以及讥笑未庄
人同时又鄙薄城里人,忌讳癞疮疤,痴迷押牌宝等生活片段的描写,表现
了他的愚昧、落后、麻木、健忘,同时也揭示了“精神胜利”是他的立身
法宝。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通过阿Q两次被打和欺负小尼姑,描写他欺弱怕硬的
性格、扭曲的灵魂和下流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精神胜利是阿Q 的快乐之道。
2.开篇对阿Q 基本情况的叙述,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分析】①地位低下,没有尊严。一是连姓名、籍贯都“渺茫”。二
是未庄人从来没人留心他的“行状”,只在忙碌的时候记起他的做工。
②生活穷困,一无所有。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
业,靠给别人做短工度日。
3.对未庄“闲人”们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刻画出一群无聊、低俗,对弱者毫无同情心,跟阿Q 一样在
欺负弱者的行为中寻求满足的市侩形象。既形象地呈现出阿Q生活的
社会背景,又意味着当时的阿Q 并非一个,他只是当时一类人的典型
代表,丰富了阿Q 形象的意义。
4.怎样理解“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罢,阿Q 不幸而赢了一回,他
倒几乎失败了”这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
【分析】“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可见那
是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
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
了作用,让他“摆脱”了失败。在幽默之中包含着辛辣的批判与讽刺。
5.分析“续优胜记”写了阿Q的哪几点。
【分析】优胜记略一:阿Q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只能用虚无缥缈的“先前阔”来安慰自
己,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优胜记略二:阿Q生活困窘,地位低下,穷得娶不起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自欺欺人。阿Q因进过城而自负,又因城里人的某些做法跟未庄不同而鄙薄城里人,狭隘
保守,妄自尊大。这种狭隘保守和妄自尊大,看似矛盾,其核心却都是他内心盲目的自以为
是,这正是他精神胜利法的根本。
优胜记略三:打不过强者,只好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的自我欺骗中求得精神的胜利。
优胜记略四:自己打自己嘴巴,以近乎“自残”的方式寻求丢钱后的心理平衡,以求自欺与
忘却,减轻自身痛苦。
6.“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联系上下文,说说“蒙”在此处有什么含义。
【分析】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这个意思在后文有详细的说明。
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
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7.第三章第3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何要用一段文字解释阿Q
挨打后反而未庄人“仿佛格外尊敬他”的缘由?
【分析】①类比。以太牢与普通猪羊的差别类比阿Q被打后的变化。
②作者意在揭示,在封建思想的奴役下,未庄人盲目敬畏权威,和阿
Q一样丧失了是非观念,是一群愚昧落后、灵魂扭曲的人。而这,就
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8.写阿Q与王胡比赛捉虱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他为什么“最初是
失望,后来却不平了”?
【分析】①夸张、反语。“毕毕剥剥”“恨恨”“狠命”是夸张,写
捉、咬虱子的动作;“抬举”“大失体统”是反语,写阿Q 的心理。
②这是他愚昧麻木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
是一种莫大的胜利。然而,比丑也不能获胜,所以他“失望”“不平
”。情节荒唐可笑,语言幽默风趣,而内涵却深刻、丰富。
9.写阿Q打架的过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分析】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语言上,先是充满挑衅意味,到后
来无奈告饶;动作、神态上,先是显得十分“武勇”,到狼狈地“歪
着头”;心理上,从一开始的狂妄自大,到后来感到受了“生平第一
件的屈辱”,进而将这种屈辱归结为皇帝“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
”。如此描写,刻画出阿Q 欲欺弱而不自知、受屈辱而不明就里,行
为荒唐可笑、思想愚昧落后的滑稽形象,让人在一笑之余,深味形象
背后的丰富含意。
10.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
意”?这揭示出一个怎样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分析】“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
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心,他们因为
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
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
同情心。
11.分析“续优胜记略”写了阿Q的哪几点。
【分析】优胜记略一:阿Q因被赵太爷打嘴巴而获尊敬。“得意”写阿Q通过挨打得到人们
对他“仿佛格外尊敬”后的奴才表情,揭示了他的奴才心理。
优胜记略二:忘却被“假洋鬼子”打,转而高兴起来。①“忘却”表明了他的麻木健忘;
挨了打反而感到“轻松”“高兴”,表明他在长期的奴役下性格扭曲,变成某种受虐狂。
②这些词语看似轻松调侃,实则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了封建思想对人的摧残程
度之深。
优胜记略三:从欺辱小尼姑中寻找快乐。欺辱比自己更弱的小尼姑,是阿Q在受了屈辱之
后寻求心理平衡和精神胜利的一种途径。受辱的阿Q可怜,欺辱更弱者的阿Q就有点可恶和
可恨了。“摩着”“呆笑”,写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 欺软怕硬的丑态。
结构图解
主题归纳
《阿Q正传》(节选)通过塑造阿Q这一人物形象,深刻揭示
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危害,向人们展示了辛亥
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特别是畸形的国民精神面貌,寄寓了作
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
三、课内词语
嘴笨,言语迟钝。 口 讷:
依赖长辈或有权势者的庇护。 托 庇:
穿 凿: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说成有某种意思。
出言无状:说话超越了本人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四、近义词语
1.鄙薄/鄙夷
相同点: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不同点:“鄙薄”除了指轻视,看不起外,还指浅陋微薄(多用作谦辞)。
“鄙夷”指蔑视,轻视,看不起。
2.穿凿附会/牵强附会
相同点:都指把无关联的事物拉在一起。
不同点:“穿凿附会”侧重硬要把讲不通的道理讲通。如:将“夔
三足”解释为“夔三只足”,纯属穿凿附会,徒留笑柄。“牵强附
会”侧重把不相关的事硬拉到一起。如:被告的辩词牵强附会,违
背常理,被法庭驳回。
3.疾恶如仇/深恶痛绝
相同点:都指厌恶憎恨。
不同点:“疾恶如仇”侧重憎恨。如:父亲忠厚而严厉,胆小却疾
恶如仇。“深恶痛绝”侧重痛恨。如:何院士对学术界抄袭、造假
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
4.功败垂成/半途而废
相同点:都有“没成功”的意思。
不同点:“功败垂成”是在快成功时因各种原因失败了,含有惋惜
意; “半途而废”是做事做一半就不做了,侧重没有努力。
5.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相同点:都有“没理解”的意思,都是贬义词。
不同点:“生吞活剥”用于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
经验、方法等;“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地接受。
五、修辞运用
1. 顶真(顶针、联珠或蝉联):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
洋,大洋又成了叠。
仿用:颜色越来越浓,绯红变成火红,火红变成枣红,枣红又成了酱紫。
2. 借代:“这毛虫!”“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分析:阿Q 称王胡为“毛虫”,是因为王胡有满脸络腮胡子,和“毛虫”
一样都有“毛”;王胡骂阿Q 为“癞皮狗”,是因为阿Q 有癞疮疤,和“
癞皮狗”一样都有一个“癞”。
3. 仿词:“哈哈哈!”阿Q 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
的笑。
分析:“九分得意”是作者仿照常用词语“十分得意”临时仿造出的新词。仿词
有时可以达到风趣、幽默或讽刺的效果。
4. 降用: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 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分析:降用修辞,是把一些分量重的大的词语降作一般词语使用,即“大词小用
”。降用往往具有夸张、比喻、双关等性质,令语言风趣幽默,以突出渲染,强
化读者印象。“勋业”本指功勋和事业,这里指阿Q 对小尼姑的动手动脚。
六、语言运用
下面是鲁迅先生《阿 Q 正传》的初稿和定稿中的两段文字,请说说画线处修改的妙处。
初稿: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钱,在柜上
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定稿: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显然,修改后运用了借代修辞,要从内容和形式的
角度考虑作答,就是从对表现阿Q 性格、对读者的影响方面、修改后词句的变化的角度作答。
答案:① 把“钱”改成“银的和铜的”运用借代修辞,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阿 Q手中钱的零
碎,让读者获得了视觉、听觉效果;② 凸现了阿 Q 寒酸却又要摆阔的情态;③ 避免了与下文的“钱”
字重复。
深入探究
1.课文中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阿 Q 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
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对自己的可悲处境没有意识。其性格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 Q 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
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
是什么东西!”但另一方面,阿 Q 又很能自轻自贱,被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
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 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 Q 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
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 Q 却处处忍辱屈从。他
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阿 Q 与王胡比赛捉虱子,比不过就骂王胡“这毛虫
”,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去碰头,他马上又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最后
被王胡连连碰头。
③ 保守排外但又盲目趋时。阿 Q 自以为见识高,其实却是狭隘,凡是不合未庄
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 Q 不容任何变革,只认祖宗章法。他认为城里人把“
长凳”叫“条凳”是错的,笑话城里油煎大头鱼用切细的葱丝,称到过“东洋”的
钱太爷的大儿子为“假洋鬼子”。但阿 Q 又善于赶时髦,进过几回城就嘲笑乡下人
不见世面。
④ 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出十足的霸道,他被
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就无端迁怒于小尼姑。在弱者
面前,阿 Q 俨然如赵太爷般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
⑤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 Q 对自己的弱点很敏感,那头上的癞疮疤
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
2.为什么说阿Q 这个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痛恨?
①令人同情的是阿Q悲剧的一生,他受屈辱,贫苦,忍饥挨饿,经常
挨打。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
料而已。阿Q一无所有,只能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短工为生,娶妻生
子对阿Q来说更是痴心妄想,他已丧失了人格尊严。
②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
赖,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小尼姑。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迫害麻木
不仁,自欺自慰,却用欺侮弱者的方式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3.小说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结
合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
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当时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
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
②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替代、压抑、合理化。
阿Q及未庄人的思想中等级观念已深入骨髓,他们有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强烈权
力欲。在现实中,阿Q的这种欲望不但得不到满足反而牺牲自己满足了别人。为了平衡
内心的冲突,阿Q只好通过这种心理调节使自己的痛苦被替代、压抑或合理化。替代,
是指把个人冲动转向一个替代物,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气,发泄在小尼姑身上就是
例子。压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屈辱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达到心理平衡。
具体在阿Q身上的表现就是“忘却”,对押牌宝赢了钱却几乎失败的痛苦的
忘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合理化,主要指选择一些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
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宣扬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在阿Q身上表现为“接受”。
比如,被打,是不能接受的,但转变为“儿子打老子”,似乎就可以接受了。
③是反动统治阶级奴役民众的结果和工具。
从“精神胜利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效果来看,它是统治者对底层民众
残酷统治、思想奴役的产物,从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痕
迹和伤疤。
4.阿Q“怒目主义之后”一段文字,除了写阿Q外,还写了未庄的“闲人”
的什么特点?有何深意?
这段文字,承接对阿Q欺弱怕强的描写,写未庄“闲人”故意不依不
饶地嘲笑、欺凌阿Q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和阿Q一样同是处于社会
底层的民众,也和阿Q一样具有欺弱怕强的性格,甚至以欺凌弱者为乐,
他们既无聊又缺乏同情心。
对“闲人”的描写,表明阿Q不是个例,而是当时民众的一个典型,
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5.《阿Q正传》是带有喜剧效果的,作者通过喜剧化的呈现,表达了悲剧式的
内涵和对国民性的慨叹。试从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他的自欺欺人与妄自尊大,在当时未庄上层人物赵
太爷、钱太爷身上也有体现:他们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
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又摆出主子的架子,凶狠盘剥。而且也广泛地存在
于普通民众身上——戏弄、殴打阿Q的未庄闲人们,何尝不是欺弱怕强!阿Q
的其他性格特点,也是周围人性格的集中体现。因此,阿Q 不是某一个具体的
人,是作者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人物的突出特点综合
起来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②情节的戏剧化。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如揪辫子、“照例”被碰头、咬
虱子、“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等,都经过夸张、滑稽的艺术处理,以喜
剧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笑过后陷入沉思。
③语言的讽刺性。小说运用杂文式的笔法,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
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如“本来几乎是一
个‘完人 ’ 了”),或庄词谐用(“蒙赵太爷”“勋业”),或生造词语
(如“九分得意”),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生动形象地
展示国民劣根性的疮疤。
6.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阿Q正传》(节选)的讽刺手法的运用。
①标题的讽刺艺术。作者从“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
两个字“正传”为题目,为一个下等人物作传并取名“正传”,充分揭示了阿
Q这个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②鲜明强烈的对比。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刻画阿Q这一典型
人物的性格。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
同时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既想打想拼又有所顾忌的性格矛
盾,从而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③漫画式的夸张。比如,在捉虱子的过程中,阿Q先是摔衣服,吐唾沫,“两手叉在
腰间”,表现得很“武勇”,而辫子被王胡扭住后,又“歪着头”,说什么“君子动口
不动手”,现出了求饶的可怜相。这就把阿Q既自负又自贱、但又以君子自居的情
态,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
④尖锐辛辣的反语。文中多处运用反语,寓庄于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者写
阿Q在未庄的处境及其种种表现时写道:“阿Q‘先前阔 ’,见识高,而且‘真能做 ’,
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 ’了……”这里所说的阿Q“见识高”,其实是说阿Q自认为
自己很清高,其实他是很浅薄、很愚蠢的;说他“几乎是一个‘完人 ’”,其实是说他
缺点和毛病一大堆,而且浑身充满了精神病态的幼稚可笑。
7.有人说,阿 Q 的性格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元素的对立统一构成阿 Q
性格的两重性,即自我幻想中的阿 Q 与实际存在的阿 Q 似乎是两个人。
你认为这种性格的本质和根源是什么呢?
这种性格的本质就是奴隶性格,其根源如下:
① 源于封建专制社会里一种普遍的奴性心理。鲁迅认为:奴才兼有两种身份,
在主子面前是奴才,而在地位比他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则又是暴君。在封建专制社
会里,除了皇帝是绝对的主子,最底层的人民是绝对的奴隶外,其余的臣民都有两
种身份,两重人格,学会了当奴才,也就学会了当主子。即使是皇帝,有时也不免
要当外族统治者的奴才,而下层的人民有时也可以在自己妻子、儿子面前当暴君。
②源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
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国民的心理扭曲和人性异
化。阿 Q 的性格特征就是奴性的典型表现。因此,我们把阿Q性格界定
为奴隶性格。而在统治阶级成员中,只有当他们面临挫折和失败,在外
族侵入沦为别的统治者的奴才后,才会产生类似阿 Q 性格的特征。
8.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阿Q 精神”的,你认为呢?
观点一:同意。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那么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就会很
大。人的一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Q精神”,人
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
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需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
观点二:不同意。“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
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基于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
象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而使其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观点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生活中需要一些“阿Q精神”,它的确能放松我们的身心,
缓解生活的压力,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皆能使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
我们就丧失了进取的意识,缺失了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课堂训练
1.以下是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
与你心中的阿Q 更为接近。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
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
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示例二]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
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
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
接近课文中的形象。
【解析】
首先要根据课文,整体理解把握文中阿Q 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漫画进行分
析。假如认同第一幅,则重点抓住漫画中的人物神态来分析其心理性格,比
如充满怒气的眼神和撇着嘴的细节,分析其被众人嘲笑奚落后的心理。假如
认可第二幅,则要抓住漫画中人物的服饰细节,打了补丁,捆着腰带,别着
烟袋,分析其无所事事又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抓住长短不齐的头发,皱着
的眉头,不屑的眼神分析其心理。
2.请你仿照例句,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
文学上的重要成就。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40个字。
示例:汤显祖: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赞歌,一曲真情的颂歌。
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
神。
【答案示例】
鲁迅: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你反
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所公认的杰出的文学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3.下面是鲁迅的好友孙伏园为先生撰写的一副挽联内容,请根据句意
间的逻辑关系排定恰当的语序。(只填序号)
①痛毁灭ꢀ②一生呐喊ꢀ③十月噩耗ꢀ④叹而已ꢀ⑤热风奔流ꢀ⑥刈
野草ꢀ⑦万众彷徨ꢀ⑧踏莽原
【答案】
上联:⑧⑥⑤②ꢀ下联:①④③⑦
【解析】
⑧⑥⑤②用鲁迅所著的书名及所主编的刊名缀为一联,构思精巧;①④③⑦
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表达民众痛失“民族魂”的沉
痛心情,含意深远。
4.你所在学校的校刊准备制作一期以“创新”为主题的专刊,请你写
一则刊首语。要求: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答案】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当手捧着这一期校刊时,你的心中一定会激荡起无比的
欣喜、激动和骄傲!看着大家写下的这些“创新”的篇章,仿佛看到一朵朵
花儿在校园里绽放异彩。这一篇篇创意满满的鲜活文章,凝聚着希望,洋溢
着幸福,昭示着未来……
【解析】
刊首语要有激情,有吸引力,可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要扣住“创
新”的主题,能体现“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谢谢观看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7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