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PPTXZ解意为:PPT下载的头字母
首页> 课件PPT> 语文PPT课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下载

《再别康桥》PPT课件下载

内容介绍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PPT课件下载,共38页。

素养目标

1. 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2. 赏析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诗歌别出心裁的构思。

3. 品味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感受诗人的感情与诗歌形式的完美融合。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1918

年到1922年,他曾先后留学美国和英国。1922年回国。1923年“新月社”

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1年因飞机

失事而遇难。其短暂的一生正值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但在动荡的岁月中,

他从未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渴望与追求,辛勤笔耕,著作颇丰,被

赞“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

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

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 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

散文集《落叶》《自剖》等。

题目解说

“再别”,第二次别离;“康桥”,现在译为剑桥,是英国剑桥大学

所在地,徐志摩曾在剑桥大学留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从诗题来

看,本诗是对诗人第一次离别康桥时所作的诗歌《康桥再会罢》的呼应,

题目中流露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知识卡片

新月派及其“三美”主张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成立于1923 年,它受印度诗人

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 世纪20 年代中后期。新月派诗人闻一

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

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章节统一、韵脚

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

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

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

的字数基本相等。

写作背景

1921 年春至 1922 年 8 月,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留学。这段时间虽然不

很长,对于诗人而言却是生命历程里极为重要的一段:“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为此,他在 1922 年 8 月 10 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

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 年,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7 月的一个傍晚,

他一个人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乘

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将满腹眷恋与记忆融入其中。

阅读链接

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

徐志摩到英国是为跟从罗素实现政治理想。他从美国来到英国后,

才知道罗素因为在战时主张和平,被康桥大学除名了。后来他认识了

著名作家狄更生,狄更生推荐他到康桥去。徐志摩就写信去问两个学

院,回信都说学额早满了。最后还是狄更生替徐志摩去他的学院里说

情,给了徐志摩一个特别生的资格,让他可以随意选科听讲。

关于康河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

名字是葛兰大(Granta),也有叫康河(River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

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 ’s Pool”—

—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

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

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

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

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

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选自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课文探究

1.全诗可分为几部分?请分析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分析】

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离别康桥时难分难舍的离情。

第二部分(第2~6节),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面对眼前的柳树、

青荇、清潭等景物,追忆往昔的生活,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第三部分(第7节),表现诗人不愿离开康桥的柔情。

2.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

【分析】三个“轻轻的”连用,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

的情景,表现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

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的心理。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

诗歌节奏轻缓,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3.将“ 金柳 ”比作“新娘”有什么妙处?

【分析】独具匠心,写出了夕阳将河畔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婀娜

的柳条随风轻舞的柔美姿态,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艳影”

与“新娘”相呼应,形象地描写出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之艳丽。康河的

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

4.写“青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甘心”一词?

【分析】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招摇”一方面写出了青荇的轻盈、

可爱,另一方面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康桥一草一木的喜爱。

“甘心”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是热烈的、永久的。

5.请赏析第4节。

【分析】“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诗

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遐思。“揉碎”写出“天上虹”倒映在清

潭里,霞光被浮藻分散,色彩斑斓。“虹”与“梦”,奇异的意象,

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潭的追怀。这里融情于景,营

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6.如何理解第5节中的“寻梦”?

【分析】“寻梦”是对上节“梦”的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

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虚化和美化——像梦一般摇曳迷离,

像梦一样美好朦胧。“撑一支长篙”出发,“寻梦”的过程美好;“

满载一船星辉”归来,“寻梦”归来喜悦。

7.诗人为何“不能放歌”?如何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分析】① 由幻想回到现实,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压倒一切,在沉

默中体会着别离的惆怅,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至此达到高潮。

②将“悄悄”比作“笙箫”,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

形,以独特的视角渲染一种无边的寂静。

8.诗歌第7节和第1节描绘的画面是否重复?有何作用?

【分析】①第7节和第1节呼应,不是简单的重复。第1节是“招手”作

别西天的“云彩”,第7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所表达的依依

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

②第7节和第1节相比,虽然节奏相似,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有一唱三

叹、回环往复的效果,强化了留恋、怅惘的情绪,也有几分洒脱。至此,

诗人把对康桥的浓浓的感情,于“轻轻”“悄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构图解

主题归纳

《再别康桥》以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把自己对康

桥的回忆和即将离别的情绪都融入康桥的美景之中,选取“云彩

”“金柳”“青荇”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丽、柔美、静谧,带有

淡淡的忧伤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内容小结

漫 溯:

很随意地逆流而上。

斑 斓:灿烂多彩。

笙 箫:管乐器,在这里代指乐曲。笙,把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

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箫,用多个

竹管编排在一起的叫排箫,用一根竹管做成的叫洞箫。

四、近义词语

1.沉淀/积淀

相同点:都有“沉积下来”的意思。

不同点:“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用于指习俗、文化等。

2.斑斓/斑驳

相同点:都有“相杂错乱”的意思。

不同点:“斑斓”指色彩错杂灿烂,多指鲜艳颜色的花衣服、艳丽的

羽毛兽皮等。它可搭配成五彩斑斓、斑斓色彩。“斑驳”着重指颜色

花纹相杂,一般指一种颜色杂有别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花花搭搭,

如树影、布满渍痕的墙壁等。它可搭配成斑驳的黑影、斑驳的旧画等。

五、修辞运用

拟人:仿照“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节诗,以“蒲公英”或“蟋蟀”为意象,写一节

诗,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 示例一]山坡上的蒲公英,/ 柔柔的在风中微笑:/ 在春天的怀抱里,/ 我

甘心做一朵小花!

[示例二]草丛中的蟋蟀,/ 唧唧的在月夜歌唱:/ 在万物的疯长中,/ 我

甘心做一只夏虫!

深入探究

1.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景物)?这些意象是如何与诗人的情感

融合在一起的?

(1)选取的意象:西天的云彩、夕阳中河畔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

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星辉以及想象中沉默的夏虫等。

(2)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融入了诗人对母

校深沉的爱与眷恋,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这

种情绪还表达了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情感,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总是充满怀

念之情。

2.诗人在《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到第七节中,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具体

语句分析。

节次 情感变化

一 连用三个“轻轻的”,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为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二 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三、四 融情入景,写康河的水草和榆树下的清潭,表达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留恋

五 写诗人幻想“在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的情景,感情达到高潮

六 由幻想回到现实,以幽怨的笙箫和沉默的夏虫衬托环境的沉寂和别离的惆怅

七 呼应开头,以夸张的手法,表露出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3.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徐志摩非常赞同。请分析《再别康桥》是怎样体现“三美”主张的。

①音乐美,即对诗歌音节而言,朗朗上口。全诗押韵,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全诗音节和谐,

节奏感强;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最后一节两个“悄悄的”,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回环复沓,给人以

整体之美。

②绘画美,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如:诗中选用了“金

柳” “夕阳” “青荇”等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

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

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金柳倒映在康河里

摇曳多姿”等富有流动性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③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

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

呼应。无论是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4.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①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的告别对象而选取“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

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诗人为离别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

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

默”营造了一种寂然无声的氛围,排除了离别中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③意象选择独具特色,选择河畔金柳、河底景物、游河所见所闻,所选景物融入

情感后,均唯美而略带伤感。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

侧面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5.本诗是一首洒脱优美的离歌,请你从构思、抒情手法、语言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构思新颖。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

融为一体。但是,诗人的情怀并非直白地显露,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头,又淡淡

结尾,摆脱了一般离别诗凄切的氛围,更具有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

由的意蕴。

②情景交融。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

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情景

交融的意境中,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③妙用叠字。本诗在语言上喜用叠字强化感情,营造了宁静、忧伤的别离气氛,定下

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节奏感、韵

律感。

6.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为是在第5 节,有人认为是在第6 节,

你的看法呢?

观点一:情感的高潮是在第5节。

在这一节,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

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

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快乐到了极点。

观点二:情感的高潮是在第6节。

在这一节,诗人原本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个“但”字把诗人和读者从梦境与回

忆中拉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

能悄悄地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本节诗中别情缕缕,离绪重

重,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

7.试比较《大堰河——我的保姆》与《再别康桥》风格上的差异性。

①《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

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

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全诗不押韵,但有多节的首尾句

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

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

②《再别康桥》在形式上注重诗歌章节的严整,节奏的鲜明,韵

脚韵律的和谐,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用词上注

重色彩的搭配和诗歌的画面感,如“金柳”“青荇”。

课堂训练

1.《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

”“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

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的词语,扩展成一段

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30 字)

小河ꢀ柳树ꢀ夕阳ꢀ青草ꢀ歌儿

【答案示例】

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奔向远方,夕阳把一

片金辉洒在河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

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

听的歌儿。

【解析】

扩展语段要看清题干要求,使用给定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2.除了《再别康桥》,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也脍炙人口。请

给这首诗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00个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答案示例】

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短短五行,却饱含了无限的离绪和柔情。以一朵不胜

娇羞的水莲花状写日本女郎温柔的神态,贴切传神,既显得纯洁无瑕,又显得楚楚

动人。一声“沙扬娜拉”,轻飘而不失深沉,随意而不失礼仪,简洁而又充满异国

情调。这首诗充分显示出作者善于勾勒,巧于传情,以及擅长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解析】

这是作者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作者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

“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

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作者对日本之行的观感

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那“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谢谢观看

图集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747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