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免费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免费课件,共26页。
本课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 章内容。
2.了解诗歌基本知识 3.了解文章深刻内涵。
背景介绍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 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 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 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 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 》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 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 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 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 澈,别具一格。
背景介绍
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 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 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 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 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 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贰、文本梳理
梳理文章
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 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 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总述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 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联系。
艺术手法
在笔法上,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选取了一个 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 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 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 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冯至在这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叙述 方式,包括表达方式和句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描写、议论、 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多样转换,以及句式的长短变化、整散结 合。冯至叙述方式的多变最大得因于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 转换,这是冯至散文意蕴深远,极具诗的特质的一大原因。
梳理文章
①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②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③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梳理文章
①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句子: 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 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②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眼前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鹿子。
梳理文章
③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 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 该和平共处
梳理文章
(1)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 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 山村里,我们能督导一切。 (2)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 见君,共饮长江水。”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 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 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梳理文章
(3)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 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 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 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如鼠麹草一般谦虚、纯洁、 美好而坚强,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默默担负着一个大 宇宙的全部秘密。
梳理文章
(4)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 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 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 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者一个大宇宙。作 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梳理文章
(5)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 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 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 草闻茵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梳理文章
(6)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 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 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 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 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 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 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 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如今土地上的一切 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 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叁、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孑然一身:孑:单独。孤孤单单一个人。 赭色: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红色、赤红色、深红色。 萧疏:凄凉的,孤寂的;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嗥叫:形容动物的大声嚎叫。 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 黑暗,社会不安。 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知识梳理
俯拾皆是 比比皆是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俯拾皆是”,弯腰就可以拾到,形容很多,很容易得到。
肆、归纳总结
背景介绍
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 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 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 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 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 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艺术手法
在笔法上,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选取了一个 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 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 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 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冯至在这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叙述 方式,包括表达方式和句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描写、议论、 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多样转换,以及句式的长短变化、整散结 合。冯至叙述方式的多变最大得因于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 转换,这是冯至散文意蕴深远,极具诗的特质的一大原因。
感 谢 聆 听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