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PPTXZ解意为:PPT下载的头字母
首页> 课件PPT> 语文PPT课件> 《秦腔》PPT免费课件

《秦腔》PPT免费课件

内容介绍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秦腔》PPT免费课件,共49页。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思路,赏析文章有声有势的场面描写,品味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3.抓住精彩语句,品味文章形象丰富、情绪饱满的特色,体会文章语言的地域性特点。

4.从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特色方面比较《一个消逝了的村庄》和《秦腔》,领悟不同作家不同的散文风格。

作者简介

贾平凹,生于1952年,陕西省丹凤县人。当代作家。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

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

作品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

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法语、瑞典语、意大利

语等30多个语种出版,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戏剧等。

贾平凹的创作以小说、散文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小说风格多变,早期作品富于田

园气息,单纯而清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感,是现实性与文化寻

根的巧妙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由热情转入冷静,由关注外部世界转入探

索复杂人性; 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的悲剧意识和幻灭感比较浓重。他的散文糅合五

四以来的现代散文传统与古典、民间文化的多种成分,吸收绘画、戏曲和地方文艺的

韵味,形成独特风格,使读者能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让人向往的明净幽远的意境、

通达心底的深邃哲理,得到心灵净化般的美感。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古炉》《浮躁》《白夜》等,中短篇

小说《黑氏》《美穴地》《天狗》等,散文集《丑石》《心迹》《天气》等。长篇

小说《秦腔》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者评价

1.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

澜万丈。——茅盾文学奖授奖词

2.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

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

然。——中国新闻网评

题目解说

此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另有同名长篇小说。标题“秦腔”直接点明所

写的对象,简洁凝练。“秦腔”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围绕秦腔组

织材料,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秦腔为窗口,展现出秦地富有特色

的风土人情和秦地人民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写作背景

此文创作于1983 年。秦腔是一种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传统戏

曲艺术形式。在秦川这块土地上,秦腔已经和“西凤”白酒、长线辣

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秦川人生命的五大要素。贾平凹

长期生活在陕西,对八百里秦川有着深厚的感情和透彻的了解。他对

秦腔、秦川之地人民和他们的生活都饱含热爱,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

陕西地方特色的散文,此文就是其一。

阅读链接

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秦腔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

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

秦。因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为“秦腔”。又因早期演出时,

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秦腔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于全国

各地,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课文探究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请分析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写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形成与秦地

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第4~9段),写秦川人对秦腔的热爱与痴迷,秦腔展现的特殊

文化风俗和秦腔的神圣地位。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强调秦腔与秦人喜怒哀乐密不可分的关

系。

2.第2段“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的

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①揭示秦川人热爱秦腔的原因:劳苦倦极时可以涤荡困乏;在文化生活

贫乏的时代,秦腔让他们可以宣泄生活的快乐和痛苦,感受生活的乐趣,得到美

的享受。秦腔已经融入秦川人的血肉和精神。

②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涤荡”将无形的秦腔形象化,写

出了其力量和对秦人的作用。“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

碎在天空”通过比喻兼夸张,将“快板”带给人的巨大精神享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熨平”一词,运用移就修辞(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写出“慢板”对秦人精神和心灵的抚慰作用。

3.第3段包含了哪些信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分析】(1)①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写秦腔普及之广;②帝

王陵墓、石碑残字,含蓄地暗示了秦腔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③土屋

窗口、村口土尘、叫驴打滚、“我”的感觉等,写出了秦腔的生活气

息和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2)烘托。作者将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飘出的雄壮的秦腔叫板,置

于“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的背景

之下,使得秦腔充满了苍凉而厚重的历史感。

4.第4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川人对秦腔热爱程度之深的?分别运

用了什么手法?

【分析】四个方面:①秦川人在秦腔面前人人平等。秦川风俗被秦腔

超越和突破,是衬托。②夏冬两季排演的艰辛。运用了环境烘托、细

节描写。环境烘托有力,细节描写生动,句式整饬,节奏鲜明。③排

演时观众年龄跨度之大,观看时间之长。运用了对比手法。④观众“

叫倒好”、送“夜餐”、学招式等行为。运用了细节描写。

以上内容,不仅写出了秦川人对秦腔热爱与痴迷的程度之深,也写出

了秦川人的真性情。

5.一年十二个月作者列举了十一个月,是不是显得啰唆?

【分析】不啰唆。作者巧用繁笔,列举一年中每个月里的节日,以“

月月有节,三月一会”写秦腔演出的频率之高,以烘托秦川人对秦腔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期待和年复一年的热情与痴迷。用笔愈繁,烘

托愈有力。

6.“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但差不多却光了脚,

乱了头发”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渲染秦腔演出前的热闹场景?有什

么作用?

【分析】①占位之早,观众之多;②小吃丰富,叫卖不绝;③台上锣

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④小吃隔空买卖,拥挤产生冲突;⑤内外相

互拥挤,喊声、骂声、哭声一片。

这些细致的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

点,也有力地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的生活场景,使文章具有

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时代、生活气息。

7.写“ 二杆子”对表现秦腔有什么作用?

【分析】“二杆子”因为维持秩序而彻夜不得看戏,但他们因为自己

的工作能使观众得到看戏的满足而感到满足,从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

秦腔的忠诚,也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不仅是对戏曲内容的喜爱,

而且是对秦腔本身的喜爱。

8.作者是怎样表现秦腔演员表演技艺高超的?

【分析】①正面描写:女的角色,步法如同水上漂,腰身肩头一身戏;

男的角色,单双摇帽翎,动静结合,技艺妙绝;亮相高叫,声如炸雷,

摄人魂魄。

②侧面描写:观众叫好声不绝,观众体验到震颤、酥爽的感觉,观众

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

9.第7段内容写了哪两类观众?他们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①两类观众:“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因不能承受拥挤,便“蹲在戏

台两侧的墙根”听戏,从秦腔中获得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大一点的,脾性野

一点的孩子”,他们在观看秦腔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

②特点:他们并非最典型的观众,都不能或没有在正常条件下享受秦腔艺术。

③作用:选取并非最典型的观众,体现出秦腔观众群体的丰富性,不仅从侧面写

出了秦腔在秦川人中受欢迎的群体范围之广,写出人们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深,

而且呈现出秦川地域的文化特色——秦腔早已融为当地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10.第9段是从哪些方面说明秦腔在秦川人心中的“神圣”地位的?

【分析】从六个方面:陪看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不容许客人对秦

腔不敬,秦腔演员如同国家领导人一样被人崇敬,名角的父母也会得

到人们的礼让和尊重,侮辱秦腔会招来麻烦,“生儿以秦腔迎接,送

葬以秦腔致哀”。

11.最后一段总结了“三秦”怎样的特点?

【分析】广漠旷远的秦川,养育了粗犷刚烈的秦川人,孕育并滋养了

“大喊大叫”的艺术样式;粗犷刚烈的秦川人,热爱秦川,热爱秦腔,

用秦腔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抚慰他们“大苦

大乐”的心灵。“只有”“也只能有”恰当地形容并强调了“三秦”

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特点。

12.下面语段中加色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

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分析】不能。“只有”表示必须的条件,“只能”指唯一的办法或

出路。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

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

结构图解

主题归纳

文章没有写秦腔艺术本身,而是重在写与秦腔相关的自然地理

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秦腔的准备和演出环境,人们看秦腔的态度

和效果,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等,旨在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

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和生存状

态。

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以“秦腔”为线索组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的?

“秦腔”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文章以“秦腔”为核心,按照先介

绍秦腔基本信息,再详细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最后感悟思考

秦腔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情感内涵这一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①介绍秦腔基本信息。“秦腔”是一种流行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地方戏

曲,秦地以外的读者并不十分熟悉,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秦

腔的生成地域、唱腔特点和情感冲击力,让读者对秦腔有一个基本了解。

②描绘围绕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文章主体部分,作者首先以

时间为顺序,描绘了秦腔戏排演、演出过程中的种种场面和细节,充分表

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然后,笔触向秦腔演出后延伸,饶有兴

味地介绍了秦腔所引发的生活中的悲喜剧。最后,介绍了秦腔在秦川人心

目中神圣而崇高的地位。

③对秦腔的感悟和思考。将秦腔与秦川人的喜怒哀乐和对真善美的追

求联系在一起,升华了主旨,拓展了文章的内涵。

2.本文场面描写有声有势,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作者说, “我羡慕那种横空排浪式的汪洋场面,……情绪有了声响,

幻想有了色彩”。通过细节描写和结构安排,作者将几处不同风格的

秦腔场面展现得各具特色,依一定的次序展现在读者面前。第 3 段黎

明或黄昏时分一人独立,苍穹田埂间的二胡声与秦腔叫板,是肃静苍

茫中的独来的一股力量与气魄。第 4 段戏班排演时,台上台下浑然一

体,夏虫、火堆、地上的孩子,演员散后热闹不断的场面,是人物欢

腾、人气十足的温暖图景。而从第 5 段起,秦腔正式上演,台上先不

着笔墨,单单观众便是一出好戏。前呼后拥,乱杂无序,作者活画了

一众争抢看戏的百姓,尤其在用文字表现声音方面下足了功夫,为大

幕拉开做铺垫。第 6 段开头是一处巧妙的留白,台上锣鼓停,而演员

背身对观众,只见动作不出声音,台下渐渐进入状态,然后“那角色

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安静中一腔亮相, “每一根头

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而台上演出的正面描写与各式观众的侧面描

写相结合,则将秦腔根植于人民、得宠于百姓的环境氛围描绘得令人

信服。

3.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秦川人对秦腔的痴迷的?请结合课文,从内容和

手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①在内容上,作者选取了戏班排演、修建戏台、演出前奏、演员

表演时观众的表现、秦腔引出的悲喜剧、秦腔待客等事件或场面,或

介绍,或描写,表现了秦川人对秦腔的痴迷。

②在手法上,作者主要运用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将观众的痴迷

表现出来。如场面描写,写演出前奏,写出了现场的热闹、嘈杂与喧

嚣,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细节描写,写舞台上的慧娘“慢慢地,

慢慢地”蹲下去,“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慧娘“慢慢地,慢

慢地”站起来,“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可谓细致入微。

作者对秦人痴迷于秦腔的描写,多为一般性的“面”的描写,但

也不乏“点”的描写,如写“据说有一媒人将一女子引到台下”相亲

的小故事,爷爷带孙子看秦腔引出的一出小悲剧等。

4.作者在第 7 段中写道“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

的观众……”,请联系全文,说说秦腔表演的环境是怎样的 ? 并分析秦地、秦人

和秦腔之间的关联。

(1)秦腔表演的环境:① 有着广漠旷远的土地(自然环境)。② 田野间能见

到汉唐遗迹、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历史环境)。③ 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

(文化环境)。④ 演员的排练场所夏天蚊虫成群,冬天四面透风(表演环境)。⑤

戏台用料讲究、做工上乘(戏台布置)。⑥ 台下非常拥挤、热闹(观众表现)。

(2)关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川人,给了他

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只有

辽阔的秦地、豪放的秦人才能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秦腔只能诞生在秦

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5.《秦腔》除介绍一个地方剧种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思想内涵?作者身为秦地

人,对作品有何影响?

《秦腔》是一篇内蕴深厚的文化散文,它的目的不仅仅是给我们介绍一

个地方剧种。

《秦腔》不但绘声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特点,而且向读

者展示了秦地的民情风俗,并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

的描绘,传神地展示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貌,讴歌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秦地

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

是秦地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6.本文是一篇独特、厚重、恢弘的文化礼赞,试从表现角度、文化底蕴、

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①独特的表现角度。从标题到开头对秦腔的介绍来看,文章似乎

在写一种地方戏曲,而实质上,作者是选取“秦腔”这一独特角度,

来表现秦地的风情民俗、秦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格精神。

②厚重的文化底蕴。作者将秦腔放在阔大的地域视野、历史视野、

文化视野中,赋予作品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作者多次强调秦川

的广漠旷远,强调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强调秦腔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等,字里行间富有生活气息、哲理思考和民族文化

底蕴。

③恢宏的写作风格。文章在艺术上最大特点是气势磅礴,雄浑壮

阔,如作者所描述的秦腔一样高亢激越。文笔热烈豪放,有一种大江

东去的气势,也表现了作者对故土人民的深厚情感。在结构上,以时

空交错、经纬交织的方法,井然有序地驾驭纷繁复杂的事物。作者运

用鲜活的语言直抒胸臆,汪洋恣肆。

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散文,向读者充分地展现了散

文风格的多样性。试探究二者在主题上的相同点,在艺术风格和审美观

方面的不同点。

(1)相同点:对物与人之间关联的追索与思考,是这两篇文章的

灵魂之笔。宁静的山水不仅给作者提供了一份灵魂憩息之地,也给予

他无限的精神食粮和生存的力量;“大喊大叫”的秦腔与“大苦大乐

”的秦川百姓血肉相连,彼此成就,文化意蕴厚重。

(2)不同点:① 艺术风格。前者用缓笔写自然,流露出对生命的

感受与思考,文章清朗、飘逸、隽永;后者用疾笔话人文,将秦地人

民的生活与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文章开阔、深远、厚重。一淡一浓,

一静一闹,可谓花开两朵,各自芬芳。

② 审美观。冯至“鄙弃了一切浮夸”,文字充满原始气息,沉静

克制,充满诗意;贾平凹不爱小资小调,讲求“张扬大度、力度”,

语言浓墨重彩,交织着力量美与泥土气。两篇散文呈现形式截然不同,

却都是真情饱满的杰作。

8.《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文章都有对于生命的感悟,但感

悟的内容不同,试分析。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大自然让我们领略了生命的含义,要像“

鼠麹草”一样谦虚,像“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自然滋

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秦腔》中处处流露出对生命意识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在秦腔的作

用下,人回归了本性,自然本真地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透过文章,我们

看到了秦人的淳朴不羁,他们“野蛮却不恶意中伤”,散发着生命的真实

与朴素,文中充满了对人性本真的赞美与向往。

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

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

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

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

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

干,梧桐籽已熟。

问题: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面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答案示例】

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

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

就落尽”的话题,联系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

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

更充分更深沉。

【解析】结合语段内容,从语法、语意顺畅、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

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历经几百年,秦腔竟然没有被淘汰,被沉沦,①。

这其实是有解的,其解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你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

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

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

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

: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②,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

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

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

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

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

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

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

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

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

【答案】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

论确定无疑;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①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②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

谢谢观看

图集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743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