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PPT免费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归去来兮辞并序》PPT免费课件,共37页。
导入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
教学目标
了解辞这一文体的特点,背诵全文;
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引、 策、行、乘”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作者鄙弃官场,热爱 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品读其人生之趣。
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作品:《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
作者简介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作品简介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
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
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
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
很大。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在艺
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写作背景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四十一岁
的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这是作者最后一次
出仕,做了八十几天的彭泽令。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
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
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
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绶去职,赋
《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就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
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题解
回去 助词,无义 语气词 文体
“辞”源于屈原创造的诗体“楚辞”,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
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特点 :
①句式散化,一般押韵。②两句一组,四句一节。③四、六字句为主,一般每句三拍。
“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
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多交代所咏故
事的有关内容或写作的缘起。(另有一种序
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如宋濂
的《送东阳马生序》。)
阅读本文小序,理解本文的内容及写作缘起。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 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 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 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 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 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 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 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 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 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 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 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 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 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 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 月。
序文探究
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
根本的?从学过的哪首诗词中可以看出?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自己的本性使然是最根本的。“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
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
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
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
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
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
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 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 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 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 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 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 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 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 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解析
从第二段中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加以品味。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松菊”是作者淡泊而又孤傲的人格的象征。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
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感无限欣慰——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 虽是陋室,却怡然自得,有淡泊明志之意。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托物言志。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
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
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
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
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
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
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
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
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
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
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解析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渊明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3段结尾
处两句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
又有何表现?
复几时
委心任去留
遑遑欲何之
恬然自乐
乐天安命
承上而问 自我解答 卒章显志
拓展探究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
陶渊明的归隐是其对黑暗现实完全绝望后采取的一种无奈的守志方
法。他的归隐有一种苦涩的味道。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
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
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结语
陶渊明的归隐是其对黑暗现实完全
绝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继而洁身自
好的必然选择。虽然其本身有着“性本
爱丘山”的一面,但这样的选择更多的
却是一种苦涩与无奈,他只能寓情山水,
聊以自慰。这也是我国古代众多文人的
“通病”。
补充
隐士文化
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
取的一种避世的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
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
读山海经
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作者
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安贫乐道,超然物外,
形象 有着高洁志趣的隐士形象。
中国文人
屈原 李白 王国维
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
尸汨罗;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终以捞月赴死;王国维为一生钟情的
文化而飘然跳湖;……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都能固守自我的
神圣领地。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