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PPTXZ解意为:PPT下载的头字母
首页> 课件PPT> 语文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下载

《石钟山记》PPT下载

内容介绍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PPT下载,共31页。

新课导入

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的成就:

诗:清新豪健,想象丰富,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词: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

书法: “宋四家”之一(苏东坡、 黄庭坚、 米芾、蔡襄)。

背景介绍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今属河南),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文体知识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山水游记:

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景、抒情)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景、议论)

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景、抒情)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景、议论、抒情)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ɡ) / 硿硿(kōng)

栖鹘(qī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窾坎(kuǎn)

无射(wúyì) 镗鞳(tānɡtà)

合作探究 质疑

概括段意: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交代石钟山的位置,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质疑。

可分三层。第一层,引《水经注》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合作探究

概括段意: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探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可分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

“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合作探究

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有何作用?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

(1)绝壁下的情景:

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作用:渲染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氛围,突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本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

一“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

二“笑”,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三“笑”,是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

李渤真的可笑吗?苏轼的说法就一定正确吗?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又何在呢?

苏轼的说法不一定正确。

他探访石钟山的过程也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见(也表现在他对渔工水师的轻视上)的弊病。后人也有以山上有洞,形如覆钟非议他的。

尽管如此,《石钟山记》传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不迷信,不轻信,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视调查研究的态度。

因为作者固笑而不信,所以亲自考察。考察中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看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听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这是水上的声音)

本文哪一句表达了主旨,请说明理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

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表现了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的精神。

文章结构:

第一段:游因——质疑:郦说——人常疑之;李说——余尤疑之第二段: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方法——实地考察第三段:游感——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一察一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而且议论、记叙层层深入,全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2)笔墨集中,结构紧凑。

本文写得很集中。从头至尾,紧扣石钟山的命名来写。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段解决问题,第三段得出结论。文中写寺僧使小童扣石出声,是为了核实李渤扣石发声之说,是为了探求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而与石钟山命名关系不大的则一笔带过或略而不写。如作者与寺僧的语言对答,如乘舟夜游,“舟人大恐”时的对话,这些作者均未写出。又如,只有他“笑谓迈日”,而无苏迈的回答,这也是回避不写的。作者集中写石钟山的命名问题,使得文章结构显得很紧凑。

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3)行文波澜起伏,有缓有急。

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如夜游石钟山一段,写得极为精彩,作者先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同伴、方式,语气比较舒缓;接下来是环境描写,大石“森然欲搏人”,栖鹘惊飞,鹳鹤怪叫,写得阴森可怕,寒气逼人,读者读到这里真有点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动欲还”,暂缓紧张气氛,忽又有“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不仅“舟人大恐”,读者也不免为之“大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经过“徐而察之”,发现原来是“水石相搏”的声音,读者紧张的心情才渐趋平缓。

课堂小结

《石钟山记》贵在由名质实,实地考察,表明了苏轼不泥古而崇实的精神。文章不虚耗笔墨,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结合记叙,即事明理,深入浅出地议论,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至于写景,作者又紧紧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气氛的点染,写出自己的感受,如写暮夜乘舟探绝壁一段,绘形绘声,情景事例,描写十分细腻、真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图集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736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