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边疆》PPT免费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宇宙的边疆》PPT免费下载,共32页。
导入新课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行星学会的成立者。萨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长期担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与空间科学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参与了美国的太空探测计划,并在行星物理学领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他在科普方面的成就也引人注目,主持拍摄了13集电视记录片《宇宙》,据此编写的《宇宙》书是历史上英语出版的发行量最大的科普书籍。
背景介绍
二十世纪以来,宇宙科学不断发展,加上大众传播媒介手段的多样化,天文学进入大众化的黄金时代。1980年,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主持拍摄的13集电视纪录片《宇宙》问世,与这部纪录片相配套的解说词《宇宙》也得以出版,成为《纽约时报》连续70周的最佳畅销书,该书被译为十多种文字,在80多个国家发行了500多万册。
整体感知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6段)介绍宇宙及人类探索宇宙的概况;
第二部分(7-11段)介绍宇宙中的星系;第三部分(12-14段)介绍银河系中的恒星;第四部分(15-18段)介绍太阳系及其行星,最后回归到人类的家园——地球。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
全文采用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空间顺序,在介绍宇宙奥秘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想,语言生动形象,做到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文本探究
1.这篇解说词的思路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参考提示:这篇解说词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远到近,即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从星系到恒星,从太阳系到行星,最后回到地球。
这样安排的原因:
①先介绍宇宙,再介绍星系、恒星、行星,符合宇宙演化的客观规律;
②作为电视记录片的解说词,介绍先整体后局部,这样的顺序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
③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可以引发人们对宇宙的敬仰和对地球的关爱,从而激发起人类探索宇宙的兴趣。
2.请分析这篇解说词如何做到科学性、通俗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参考提示:这篇解说词的语言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和文学性。
一是科学性。解说科学知识,语言表达的第一要素是准确严谨,科学不允许任何一点虚假、模糊。如“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用列数字的方法准确、严谨地说明了星系的大小、数量。又如“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其中的“大概”“大约”,客观表述数字,理性面对认识的局限性。
二是通俗性。为了让普通人了解深奥的科学知识,科普作品多采用朴实的语言表述;而作为电视解说词则要求通俗易懂。
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把光在每秒内通过的距离和地球周长作比较,使我们对光的速度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又如“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化抽象为形象,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探索宇宙奥秘时的心情。
三是文学性。这篇解说词为了吸引观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形象幽默的语言来解说科学宇宙的奥秘。如“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
虽然我们的凤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作无谓的空想”这几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整个宇宙比作“大海”,把探索宇宙比作“还乡”,把宇宙的奥秘比作“天神”,来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愿望很迫切,尽管在探索宇宙中难免会碰到困难和挫折,但却很有意义。
3.纵观全文,作者认为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疆?
参考答案
①有边疆,但只是暂时的。人类的探索和认识到哪里,宇宙“暂时”的边疆就在哪里。
②没有边疆。随着人类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地扩张,人们每往前探索一步,宇宙的边疆就扩大一步。所以面对未知的宇宙,主动权在人类手中。人类是勇敢、光荣的,我们以渺小的身躯,不断地探索广阔的宇宙的未来。
4.作为科普作品,本文穿插了一些抒情与议论的句子。请结合下面的句子,思考这些议论和抒情手法,是否干扰了对宇宙奥秘的解说。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参考答案: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需要怀疑和想象。怀疑否定旧知,产生新知;而想象是科学的翅膀,因此要敢于想象,并不断探索验证,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怀疑和想象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同时,作者不固于介绍宇宙知识,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作为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5. 第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
打比方
作者将整个宇宙比作“大海”,将地球表面比作“海滨”,形象地写出了宇宙的深广;将人类开始重视对宇宙的探索比作“开始向大海涉足”,并用“海水……溅湿我们的踝节”比喻目前我们的认识与研究还很浅显,亟待深入。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6.第九段介绍了“星系”的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
①介绍了星系的构成与数量。
②由星系中“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样多”,推测除地球外,“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
作用
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
文本探究
7.由“本星系群”到“M31”再到“M31以外”,这属于哪种说明顺序?这种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说明顺序
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文中先介绍本星系群的构成与形状;其后将镜头聚焦于其中的M31上,较全面地解说它的位置、构成和具体形状;最后再转到M31以外的银河系——我们所在的星系。
好处
便于镜头拍摄和画面呈现,同时也使相关部分的内容解说易被观众接受与理解。
8.第十二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宇宙中的恒星做了详细的说明?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主要从密度和体积、存在形式、亮度、亮度的稳定性及光的色彩等方面对宇宙中的恒星做了详细的说明。
写作特点
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畏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
②语言准确,逻辑性强,科学规范。
例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千米(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用确切的数字来说明光传播的距离之长,能够让人们有确切的印象,另外“约”字的运用,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能够看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③说明中融入议论、抒情,使文章内涵丰富,具有人文色彩。
作者用通俗浅易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无穷奥秘和久远历史,使本来枯燥乏味的解说变得生动有趣,更能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欲望。如“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④说明中运用拟人手法。
如“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形象、贴切,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想象出这些星系的存在状态。再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用了“召唤”一词,贴切地表达出我们对宇宙的向往之情,大海如同母亲一样在呼唤着她的子女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她。
小结全文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也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作品。文章主要向读者介绍有关宇宙的知识。作者以形象、优美而又严谨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神秘莫测,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兴趣。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7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