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阁》PPT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登快阁》PPT教学课件,共27页。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庭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意境鉴赏,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
3.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作者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相关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任知县。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黄庭坚因此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心,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登快阁》
①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
②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了却(liǎo)澄江(ch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痴儿:作者自指。
②青眼:即黑眼珠,指正眼看人。
③聊:姑且。
④与白鸥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⑤倚:倚靠
(二)初读课文。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问题探究
【思考1】诗人是在怎样的情景下登临快 阁的?他登快阁额直接原因是什么?
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登快阁的缘由和际遇:
完成了一天的公事,“我”登上快阁,倚栏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秋日景色。
由此可知,诗人因为工作一整天,身心俱疲,于是来此赏景“舒情”,希望寻得片刻的安宁轻松。
【思考2】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思考3】颔联使用了哪些意象?
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
【思考4】请你描绘一下这个画面?
明确 ①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②高远壮阔(空明阔大)。
【思考5】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颈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感叹自已心怀志事,世无知音,所以如伯牙之绝琴,不再弹奏,聊且借金樽美酒遣怀自娱。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
【思考6】尾联写“归船”“白鸥”流露出诗人的什么愿望?
明确想弃官归隐、回归自然的愿望。
【思考7】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明确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回家归隐的迫切);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无奈、孤独)
【思考8】阅读与思考
鉴赏一: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问题: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一样吗?请分析。
明确 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 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
【思考9】阅读与思考
鉴赏二: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灏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
问题: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这首诗塑造出一位胸襟开阔,不畏磨难,在政局动荡之际坚守理想和节操的卓立不群的诗人形象。
明晰主旨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诗人官场工作为民尽力服务和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并不矛盾的观点;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并举;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知己和自由的可贵、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布置作业
必做:1、背诵全文。
2、将本课所学知识整理到学习笔记本上。
选做:1、根据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作重述诗歌内容。
2、根据个人能力,仿写诗句。
免责声明
该内容由本站网友收集、分享,版权归作者,如有侵权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请将他收藏并介绍给身边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pptxz.com/app/17296.html